每天诗词故事,欢迎关注云平
《三更灯火五更鸡,正是男儿读书时》这句古诗传递了一个经典道理:读书能改变命运,尤其在封建社会更是如此。
在古代,科举是实现人生梦想、突破社会阶层的最佳途径。就像那句“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”所描述的,科举虽是成就一生的通道,但却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,并不容易。
每年的科举录取名额极其有限,只有少数考生能够一举成功,他们往往是努力加上机遇与好运的结合。而更多的考生则屡战屡败,尝尽科举的艰难与辛酸。唐代的才子罗隐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。
罗隐的科举之路
展开剩余78%罗隐,原名罗横,字昭谏。年少时才智过人,文才尤其突出,早早就在人们中间小有名气。他的诗文备受推崇,是当地的文人翘楚。既然“学而优则仕”,他自然明白科举对自己未来的重大意义。公元859年,罗隐告别家乡,怀着满腔热情进入京城,准备参加科举。
他曾自信满满,认为凭借自己的才学,一定能够脱颖而出,但结果却是名落孙山,这让他倍感失望。虽然如此,罗隐并未气馁,他安慰自己,再接再厉,准备下一次考试。
第二次考试,罗隐依旧充满信心。他相信自己这次能成功,然而,当他再次看到榜单时,却依然找不到自己的名字。尽管如此,他给自己打气:“没关系,下次再接再厉,肯定能成功。”
但第三次考试,结果依旧没有改变——榜单上依然没有他的名字。罗隐非常疑惑,为什么那些考试成绩远不如自己的人能够顺利入选,而自己却一次次落榜。后来,他打听到一些内幕,才得知,新的进士们往往是靠着官员或显贵的举荐,而不是凭借自己的才学。
无奈之下,罗隐开始托人寻求推荐。幸运的是,宰相令狐绹对他很有好感,同意为他推荐。但不幸的是,就在这时,令狐绹遭到弹劾,被剥夺了推荐权。于是,罗隐的第四次考试依然未能通过。
接下来的考试,罗隐面临了越来越多的阻碍。第五次,由于外貌不佳,他被直接淘汰;第六次,因傲慢自负,再次被拒之门外;第七次,尽管才学出众,却因缺乏背景支持而落榜。
罗隐最终年纪渐长,虽然仍心怀抱负,却屡试屡败。他笑称自己“十二三年就试期”,而历史上也称他为“十上不第”的倒霉人物。
筹笔驿:一首自嘲的诗
就在罗隐心情低落、准备回乡时,他经过蜀道上的“筹笔驿”,此地曾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时的驻地。罗隐被这里的历史和自己命运的相似之处触动,提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《筹笔驿》。
这首诗通过诸葛亮的悲剧命运,与自己屡试不中的遭遇进行对比,表达了命运的不公和个人奋斗的无奈。
《筹笔驿》
抛掷南阳为主忧,北征东讨尽良筹。
时来天地皆同力,运去英雄不自由。
千里山河轻孺子,两朝冠剑恨谯周。
唯余岩下多情水,犹解年年傍驿流。
诗题中的“筹笔驿”是地名,位于四川广元,是诸葛亮曾驻军、筹划北伐的地方。罗隐在诗中通过反思诸葛亮的命运,表达了自己对命运的惋惜。
首联“抛掷南阳为主忧,北征东讨尽良筹”回顾了诸葛亮为刘备三顾茅庐之后,致力于辅佐主公定国安邦的历程。他从南阳出发,北伐曹魏,东拒孙吴,南征孟获,历尽艰辛。尽管如此,他的“良筹”依然未能改变最终的结局。
“时来天地皆同力,运去英雄不自由”点明了诸葛亮失败的关键——时运不济。英雄若在时势之下,自能事半功倍,但如果时运不济,即便智谋过人,也无法扭转乾坤。
“千里山河轻孺子,两朝冠剑恨谯周”则表达了罗隐对后主刘禅投降的痛惜。即使诸葛亮英勇奋斗,终究未能保住国家,而最终由谯周劝降,导致江山易手。
尾联“唯余岩下多情水,犹解年年傍驿流”回到了现实的筹笔驿,岩下的流水年年流淌,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英雄的无奈。
结语
罗隐的诗是自我安慰的表达,他通过回望诸葛亮的遭遇来反思自己的命运。正如俗话所说,时势造英雄,即使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,也未能把握住命运的机遇。罗隐通过多次的科举失败,最终意识到,人生的成败不仅仅靠努力,更多的是依赖于时运。
每个人都渴望有所成就,但成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收获的。失败并不代表无能,而是因为机遇未到。站在合适的风口上,才能真正飞得更高。
-END-
图片来源网络,欢迎阅读往期文章
发布于:天津市配查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