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杭州90后夫妻王磊和李雯在计算二胎养育成本时,账本上的数字让他们迟迟下不了决心。这种犹豫正在被“十五五”规划中的一揽子政策精准回应——从育儿补贴覆盖二孩到托位数量三年翻番,中国正以系统性方案破解低生育率困局。

“十五五”规划首次将生育支持政策上升为国家战略,形成经济激励与服务保障的双轮驱动。核心举措包括扩大育儿补贴至二孩家庭、提高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50%、三年内实现每千人口托位数达5.5个。这相较“十四五”时期的局部试点有质的飞跃,如浙江杭州试点的“生育津贴+公积金贷款优惠”联动政策,已使当地二孩申请量提升27%。

政策设计直击痛点:育儿补贴瞄准0-3岁关键期,个税抵扣覆盖K12教育全周期,托位建设则解决双职工家庭刚需。这种精准施策正在改变生育决策的成本公式,北师大测算显示,每降低1万元养育成本,生育意愿可提升2.3个百分点。

面对全球生育率持续走低的共同挑战,中国方案展现出独特路径。不同于新加坡婴儿花红计划的现金激励主导,也区别于德国父母津贴制度的时间补偿,中国更强调普惠性服务供给。规划明确将新增50万个托位,通过规模化建设降低市场服务价格,配合企业年金税收优惠等政策,形成“政府保基本+市场优服务”的协同机制。

这种模式的优势正在显现:上海“宝宝屋”15分钟托育圈使入托成本下降40%,成都“蓉易托”平台整合闲置资源提升服务效率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,该模式可使育龄妇女生育意愿提升18%-23%,为全球低生育率治理提供新范式。

政策覆盖生育全周期的三个关键阶段:婚育阶段扩大免费婚检孕检项目,试点婚育消费券;养育阶段推动社区嵌入式托育点全覆盖,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延长至晚8点;教育阶段动态调整学区划分,新建住宅强制配套教育设施。这种全链条设计正在重构育儿场景——北京朝阳区试点“托幼一体化”幼儿园,家长接送时间减少1.5小时;深圳推行“学区房”与学位脱钩,缓解教育焦虑。
人口结构的改善已现端倪。模型显示,2026-2028年年出生人口有望回升至1000万以上,2030-2035年总抚养比下降2-3个百分点。但要实现可持续的人口生态,仍需配套完善女性就业保障、弹性工作制等社会支持体系。
当政策温度遇见民生期待,“不敢生”的坚冰正在消融。这些改变不仅是数字的跃升,更是千万家庭获得感的真实提升——正如那句朴素的心声:“现在终于敢认真考虑二胎了。”
配查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