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□蒋璟璟
“原来‘零添加’的范围,全由商家说了算。”近日,不少网友在网上吐槽, “家里的调料、零食所谓‘零添加’只针对部分成分,却不明确说明。”比如说,有款面包包装上的显眼位置标有“零添加”,但右上角有个极小的角标,需翻到包装左下角才能看到有一行小字——“零添加香精、色素”。记者调查发现,目前部分有商家在广告宣传中突出“0添加”,或放大“0”字,同时用小字标注“0添加”范畴,给消费者制造该商品“纯净无添加”的错觉。(法治日报)
大字“吹牛”、小字“补充”,这是商品包装文字学的老套路了。这其中,各种“零添加”,更是重灾区。说是“零添加”,但到底什么“零添加”,就藏着掖着了。而我们知道,一般消费者,是不会拿着包装袋仔细查看的,那一行角落里的小字,大概率就被忽略不计了。其实,厂商对消费者的习惯和心理拿捏得死死的,赌的就是“你不会详查”。这简直不算阴谋,而近乎于是阳谋了。
其实,关于预包装食品所宣称的“零添加”,各方此前就多有澄清了。这里面的关窍,主要在于两个方面。一则,“零添加”,不等于“零存在”,其只是表示产品加工过程中没有添加某某元素,不等于成本品中不含有某某元素;其二,“零添加”也绝不等于就是“安全、健康、天然”,某些食品由于没有采用主流的保鲜防腐方案,反倒更容易保存不善、产生风险……把“添加”等同于“科技与狠活”,把“零添加”等同于“原生态”,这是深深的误解、深度的偏见。
某些商家滥用“零添加”字样,并有意将此类宣传传播得铺天盖地,这看似是“营销”,其实又何尝不是一个传播认知谬误、强化刻板印象的过程呢?今年4月,200余家大型食品企业共同承诺,在食品标签宣传中将不再使用“零添加”“无添加剂”等易引发消费者误解的词汇,这算是迈出了以行业自律来治理乱象的坚实一步。但,现实中很多人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“零添加”信仰,如果不把这种误区扭过来,那么大企业“不零添加”了,自然还有中小企业搞“零添加”话术,这难道不是劣币反倒得利吗?
我们知道,新国标中对于“零添加”字样的使用,已经有了更为细致的规定,其到底执行如何,还有待观察。如果非要用“零添加”,那么至少应该把话说话、把字连上,不说一半藏一半,这是厂商对规则、对消费者的基本尊重。
配查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